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台灣先民跑步的歷史記載

現代馬拉松賽的源自於希臘軍中傳令跑者(Messenger)的事蹟,那我台灣先民是否也有跑步的風氣與歷史呢? 2011年春節回台南過節,住姊位於原佳里糖廠園區新居,就在姊夫任內規畫建立的蕭瓏文化園區(原廢棄的佳里糖廠倉庫改建)旁,春節的展覽期間的資料啟發了我追蹤了數份歷史資料,得到關於台灣先民跑步歷史問題的解答。

(一)17世紀的紀錄

遠在明朝有位曾在戚繼光麾下服役過的福建連江人陳第在退休後好旅行探險,他在1603年陳第在東番記中一段紀載17世紀的西拉雅族人是這樣的:

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無事晝夜習走。足蹋皮厚數分,履荊刺如平地,速不後犇馬,能終日不息,縱之,度可數百里。

­「無事晝夜習走」: 沒事就跑步,可見有跑步的風氣,晝夜習走不就是24小時賽?「速不後犇馬,能終日不息」: 不但有驚人的爆發力速度,而且耐力驚人,絕對是在描述超馬高手。「縱之,度可數百里」: 每次一跑就上百里,即使度量衡不確定,但是絕對超過42公里。

在這一張17世紀西方人手繪的西拉雅族人徒手追逐鹿群圖中,我們發現到當時活耀於嘉南平原上的西拉雅族原住民無須持武器就進行狩獵,可見西拉雅人最厲害的狩獵手段即是跑步,因為野獸固然跑得快,但是因散熱系統不良,無法全速衝刺超過幾分鐘,追趕沒有攻擊性的鹿群其實不必帶武器,只消讓它們跑到身體過熱即速手就擒。三百年來,西拉雅族人支分葉散,異族通婚頻繁,說不定你我血液中都有善跑的西拉雅族基因呢!

clip_image002

手繪臺灣原住民狩獵圖 卡斯巴.史馬卡爾頓,德國歌德大學圖書館藏(資料來源/《1642至1652年,東西印度旅行記》)

(二)十八世紀紀錄

閒談中提及17世紀的紀載,熟捻台南地方歷史的姊夫熱心地到基金會辦公室找出一冊十年前「蕭壟西拉雅族北頭洋阿立祖民俗文化活動」專刊,內有數篇關於西拉雅族人的文章,其中特別談到西拉雅族人善跑。整理成兩段:

(1)飛番

西拉雅族人善跑的歷史在清代也有紀載,乾隆年間有一西拉雅人名字叫程天與,傳說因善跑還到乾隆皇帝前表演跟馬賽跑,他的辮子在全速前進時在身後拉成一直線,有「飛番」的稱號,他的墳墓碑(1776年)上有「面君三次」的文字記載(左圖)。近年台南平埔族在祭拜「阿立祖」時也考證出這段歷史,還立了塑像紀念(右圖)。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

(2)傳令

台灣歷史學家吳密察教授找出幾段清朝關於平埔族善跑的文字記載:

麻達(未娶者)走遞公文,插雉尾於首,手背繫薩鼓宜,以鐵為之,狀如捲荷,長三寸許。展足鬥捷,腳掌去地只餘,撲及其臀;沙起風飛,手鐲與薩鼓宜相擊,丁當遠間,瞬息數十里。(黃叔曔〈臺海使搓錄}<番俗六考>)

1. 年輕的男子當傳令傳遞公文跟西方希臘馬拉松起源故事中的軍中傳令相當,人類歷史,中外相通。

2. 頭上插雞毛,顯見有綁頭帶,跟現今運動員防汗水流進眼睛綁頭帶作用相同。

3. 「薩鼓宜」是原住民的鐵製樂器

4.「腳掌去地只餘,撲及其臀」按跑姿描述身體騰空甚高,後踢到臀部,跑步的姿勢大約是我們跑中距離的跑步姿勢。

 

番俗從幼學走,以輕捷較勝負。練習既久,及長,一日能馳三百餘里,雖快馬不能及。秋淋泥薴,水潦既降,星夜遞公牘,能速達。臂帶鐵釧,手執銅瓦,走則以瓦扣釧,聲如鳴鐘,一步一擊,不疾不徐,遠聞數里焉。(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鬥走〉

1. 「番俗從幼學走」可見族人有跑步風氣。

2. 「一日能馳三百餘里」如果以一華里是半公里來算,一天可以跑150公里,是不折不扣的超級馬拉松。

3.「一步一擊,不疾不徐」,顯示出跑步很有節奏感。

 

番童以善走為雄。幼時編篾束腰腹,務令極細,以圖矯捷; 娶婦始去之。

手背繫鐵,狀若捲荷,名薩鼓宜,展足門捷,雙踵去地尺餘,沙起風飛,瞬息

數十里。(軼名〈台灣內山番地風俗國〉鬥捷〉

「幼時編篾束腰腹,務令極細」,就現代術語來說,就是控制體重與發育體型。

小時候在玉井長大,小學同班同學有若干西拉雅族人血統得同學,小時候不知道,回憶起來他們長相濃眉大眼,身材魁梧,打架都打輸他們。運動神經非常發達,曾打過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陳金鋒就是西拉雅族人後裔。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2011亞洲盃100公里賽3月26日濟州島舉辦

2011亞洲盃100公里賽3月26日濟州島舉辦,大會提供免費住宿,免報名費等優惠,該賽事沒有參賽門檻,跑友只需自付來回機票即可,有意參加的跑友請郵件跟塗小姐聯絡(28emmy@gmail.com)。